夏日,蚊虫活动频繁,被叮咬后瘙痒、红肿的不适让人心烦不已。而对于类风湿患者来说,蚊虫叮咬可能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。由于类风湿患者免疫系统紊乱、皮肤屏障功能下降,被蚊虫叮咬后更容易出现严重过敏反应、皮肤感染,甚至诱发关节炎症加重。掌握科学的防蚊虫方法,是类风湿患者安稳度过夏季的重要保障。
建议一:做好物理防护,构筑第一道防线
类风湿患者的皮肤较为敏感脆弱,物理防蚊是最安全有效的基础方法。在户外活动时,应尽量穿着长袖长裤,选择浅色、质地紧密的衣物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,阻挡蚊虫接触。衣物可优先选择棉质、麻质等透气性好的材质,避免因闷热出汗滋生蚊虫。同时,还可以使用纱窗、蚊帐等家居防护设施,在卧室、客厅等区域安装细密的纱窗,防止蚊虫飞入室内;睡觉时挂好蚊帐,为睡眠营造无蚊环境。此外,还可以携带便携式物理防蚊工具,如折叠式蚊拍、小型电蚊灯等。蚊拍能及时消灭近身的蚊虫,电蚊灯通过模拟人体体温和二氧化碳吸引蚊虫,将其消灭,减少室内蚊虫数量,降低被叮咬风险。
建议二:谨慎选择驱蚊产品,规避潜在风险
市面上的驱蚊产品种类繁多,但类风湿患者使用时需格外谨慎。含有避蚊胺(DEET)、驱蚊酯等化学成分的驱蚊剂,虽然驱蚊效果显著,但可能刺激皮肤,引发过敏反应,加重类风湿患者的免疫系统负担。因此,建议优先选择成分天然的驱蚊产品,如含有柠檬桉叶油、香茅油等植物精油的驱蚊液或驱蚊贴。这些天然成分气味清新,能在一定程度上驱赶蚊虫,且对皮肤刺激性较小。在使用驱蚊产品前,一定要先在手腕、耳后等局部皮肤进行小面积试用,观察 24 小时,确认无红肿、瘙痒等过敏反应后再大面积使用。同时,避免将驱蚊产品涂抹在破损、溃疡的皮肤上,防止化学成分渗透引发感染。如果使用蚊香、电蚊香液等驱蚊产品,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,避免吸入过多烟雾,刺激呼吸道,影响身体健康。
建议三:及时正确处理叮咬伤口,防止病情恶化
即便做好了防护,也难免有被蚊虫叮咬的情况。类风湿患者一旦被叮咬,务必及时正确处理伤口,防止感染和炎症加重。被叮咬后,切忌用力搔抓,以免抓破皮肤引发细菌感染。可以使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,中和蚊虫分泌的酸性毒液,缓解瘙痒和红肿症状。也可以用冰袋冷敷,每次 10 - 15 分钟,降低局部皮肤温度,减轻炎症反应。若叮咬处出现严重红肿、水疱,或伴有发热、寒战等全身症状,很可能是发生了感染或过敏反应,必须立即就医,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、抗生素等进行治疗。此外,类风湿患者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C、维生素 E 等抗氧化营养素,增强皮肤抵抗力,降低被叮咬后过敏和感染的风险。
夏季蚊虫活跃,类风湿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。通过做好物理防护、谨慎选择驱蚊产品、及时处理叮咬伤口这三个医学建议,全方位预防蚊虫叮咬带来的危害,守护身体健康。如果在防蚊过程中有任何疑问,或出现异常症状,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,获取更专业的指导。